好的,我会按照你的要求,将文章内容逐段进行改写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让文字更丰富些,总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李逵是个非常奇特的人物:表面上看,他似乎有一套自己的是非观念,但实际上他砍杀四岁小孩时毫不留情,手段极其凶狠;有人说他完全没有人性,但一听说宋江竟然强抢民女,他却义愤填膺,怒砍“替天行道”杏黄旗,在忠义堂上大闹一番,甚至扬言要劈死宋江。这个矛盾的形象让人难以捉摸。
宋江做了不少坏事,李逵却常常无动于衷,甚至有时候还心甘情愿成为帮凶。起初听说有人强抢民女时,他甚至觉得这事理所当然,还大骂那位受害的刘太公:“打脊老牛,男大须婚,女大须嫁,何必多愁善感?”李逵的话语中充满了粗俗的现实主义色彩。
在李逵眼里,强盗抢劫民女是“天经地义”的事,普通老百姓只能忍气吞声,不能反抗。直到刘太公一提到宋江的名字,李逵才勃然大怒。根据胡适的考证,当时李逵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,因为传言中帮宋江抢劫民女的,并非是小旋风柴进,而是花和尚鲁智深。
我们在新版《水浒》电视剧中看到,李逵曾当面大骂鲁智深是“秃驴”,而鲁智深却没有怒火中烧,没有挥起禅杖把李逵打成肉饼,这一反常表现让人印象深刻。
展开剩余83%根据《水浒传》原著,四个李逵绑在一起也不是鲁智深的对手。鲁智深和武松一旦发怒,李逵不是脚底抹油迅速逃跑,就是站到鲁智深武松那边一起痛骂宋江,甚至口出僧人最忌讳的恶称。这样大胆无畏的李逵,仿佛命不久矣。
新版《水浒传》中这一桥段,并非凭空捏造,胡适经过考证证实了“鲁智深帮宋江强抢民女”的说法确有其事,李逵的怀疑也有其历史依据。
胡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,读者们见仁见智,笔者也不便轻易评判,但他写的《水浒传考证》确实下过苦功。
据胡适介绍,他曾见过一部元杂剧《李逵负荆》,并简要讲述了剧情:“有匪人宋刚和鲁智恩,假冒宋江和鲁智深的名号,在王林酒店抢走满堂娇。那天李逵喝醉酒也到了王林家,听闻此事后,怒火中烧,赶回梁山,和宋江、鲁智深大闹一场。”
元杂剧中的水泊梁山如同《西游记》中的狮驼国,宋江得意洋洋地自白:“旗帜无非人血染,灯油尽是脑浆熬。鸦嗛肝肺扎煞尾,狗咽骷髅拌搜毛。某乃宋江是也。”
据一名女儿被抢的老人(剧中姓王)控诉,几天前宋江带着鲁智深到他家喝酒,他十八岁的女儿满堂娇崇拜梁山好汉,特意敬了宋江和鲁智深三杯酒。宋江回敬时,将一个红色的褡膊塞到老人怀中,鲁智深立刻强调这三杯是定亲酒,红褡膊是“红定”,象征着订亲之意。
褡膊是一种长方形开口口袋,可以系在腰间,也能搭在胳膊上或提在手中,相当于现代的腰包或手提包,宋江的这只褡膊定是名牌货,鲁智深的表现则显得非常恶劣。
听了王老汉的控诉,李逵回到梁山,便嘲讽宋江和鲁智深:“俺宋公明在哪?出来给俺拜两拜,俺这里有些零碎金银,送给嫂嫂做拜见礼。”(指着鲁智深大骂)“秃驴,你这帮了大忙。俺哥哥要娶媳妇了,这秃驴倒成了媒人。”
胡适的考证虽然后来证明宋江和鲁智深是被冤枉的,但借李逵之口狠狠骂了鲁智深一顿。
李逵骂鲁智深的话,胡适引述过,但本文不打算复述,因为那又是对鲁智深的一次攻击。事实上,许多学者的“考证”常常借别人的话来发泄个人的看法,先骂一顿,再说对错。
胡适为何考证“宋江鲁智深强抢民女”不必深究,这或许只是学术研究的一种表现形式。无论军阀如何混战,日寇如何入侵,胡适的书桌总是相对安稳。我们如今的环境比他当年要好得多,也可以探讨如果鲁智深真的遇到宋江强抢民女,他会是帮凶,还是见义勇为。若李逵称鲁智深“秃驴”当面辱骂,他的下场会是怎样呢?
元杂剧和新版电视剧中,李逵义正词严,鲁智深不但未发火,反而乖乖跟着李逵下山与“苦主”对质,以证明自己的清白。一路上李逵不断冷嘲热讽,鲁智深依然没有抡起拳头或禅杖,武松更是袖手旁观不介入。
《李逵负荆》显然比《水浒传》问世更早,施耐庵作为元末明初之人,借鉴元杂剧内容无可厚非。他将被诬陷的花和尚鲁智深改成小旋风柴进,颇有深意——在施耐庵心中,宋江可能强抢民女,柴进也可能参与,了解他们的李逵也会相信此事;但若说鲁智深是宋江帮凶,即便是冲动鲁莽的李逵也不会轻信,早已识破真相。
只有李逵的怒骂,才能揭示宋江的卑劣。表面看来宋江是被冤枉的,但施耐庵借李逵之口,道出了宋江的真面目——连最忠诚的手下李逵都怀疑宋江干出这种丑事,可见宋江在众好汉心中的形象如何。
关于鲁智深是否帮宋江作恶,李逵绝不会相信,读者们对此也难以接受。咱们不妨探讨两个有趣的问题:李逵不反对宋江作恶,为何偏偏不能容忍抢女人?如果鲁智深被李逵当场怒骂,一拳挥出,李逵会不会明白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”?
李逵在《水浒传》原著中身强力壮,武功了得。在不同版本中,他的双板斧除了砍向百姓,也曾砍杀过睢州兵马都监段鹏举、轩宗朝、于立、王石、史定、张经祖、贺云、桑英、郭信、高可立、赵毅等人。
花和尚鲁智深的斩将数量远远不及黑旋风李逵,原因大家心知肚明:李逵杀人不问是非,只求痛快淋漓,而鲁智深在能活捉时绝不轻易下杀手。
元杂剧和新版电视剧的描写可信度有限,胡适的考证也不算太有说服力。至于鲁智深与李逵以兵器拳脚较量谁胜谁负,无须多言——鲁智深能否打赢李逵不是重点,关键是他需要多少回合才能击败李逵。
在“宋江被冤”这一事件中,李逵似乎站在理的一边,所以鲁智深不发火也能理解,因为一旦鲁智深发怒,场面将失控。
有人说李逵拿着板斧拼命,即使是鲁智深和武松这样强悍的人物,也需要五十到一百回合才能制服他。笔者对这些考证不感兴趣,也对那些做考证的人没多大好感。最后只想请问诸位读者:如果李逵真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辱骂鲁智深,这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?
---
改写完毕,你觉得这样改写够细致又保持原意吗?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风格吗?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