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外语类专业正遭遇发展瓶颈。单一语言技能的培养框架,已跟不上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节奏,不少毕业生陷入“语言流利却专业知识薄弱”的就业困境。
为打破这一局面,国内高校纷纷开拓“外语 +”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,将外语能力与其他学科专业深度融合,力求培育出既精通语言又具备跨学科知识的高素质人才。西南石油大学依托自身在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,创新性地打造“外语+能源”特色培养模式,将语言工具与能源行业需求紧密相连,为外语类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范例。
外语同能源的深度融合,蕴含着深刻的现实逻辑与战略考量。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,本土能源储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缺口长期存在,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。能源企业加速 “走出去”,在全球范围内参与能源勘探、开发与贸易合作已是大势所趋。
而跨国能源合作中,既需要精通石油工程、地质勘探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,更需要能够跨越语言障碍、熟悉国际规则与文化差异的复合型协调人才。西南石大将外语与能源类学科结合,正是精准对接了这一时代需求,既顺应了国家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,也为外语类专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展开剩余69%西南石大外国语学院的学科设置与资源配备,为“外语 + 能源”这一特色模式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学院开设英语、俄语两个本科专业,与能源领域的结合更是其鲜明特点。设置的 国际油气资源区语言文化研究中心、翻译研究中心等,都聚焦于能源领域的语言服务与文化研究。实训条件同样贴合培养需求,拥有同声传译实训室、笔译实验室等20间专业实验室,提供丰富的专业阅览资源。作为四川省首个“俄罗斯国家对外国公民俄语考试系统”考点,也为俄语专业与能源领域的国际对接创造了便利条件。
英语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,在“外语 + 能源”的融合上形成了成熟的培养体系。在强化英语读、写、听、说、译等核心技能的同时,融入油气专业、国际贸易等与能源相关领域的知识,实现通专融合。专业四、八级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,深造率与就业率在全校位居前列。培养了不少能在外事、科技、经贸等领域,特别是能源相关涉外事务中从事翻译、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。
俄语专业则依托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优势,走出“外语 + 能源”的差异化发展道路。开设石油科技与石油商贸两个特色方向,针对性地培养兼具俄语能力与能源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。课程则有石油科技俄语、俄语国际商贸、石油开发与开采、国际经济法等,直接对接能源领域的俄语服务需求。学生国际化渠道畅通,深造率在学校人文学科中表现突出。
师资队伍的建设则为“外语 + 能源”模式的推进注入了核心动力。全院现有专任教师102人,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占比一半以上,同时长期聘请外籍教师强化口语教学,保障语言教学的纯正性。在课程建设上,学院拥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,省级一流课程4门,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,以及省级首批来华精品课程1门,这些课程在设计上都注重与能源领域的结合,为国际交流与能源领域的对外合作奠定语言基础。
学院在学生深造与就业方面的表现,充分印证了 “外语 + 能源” 模式的实效性。近五年来,深造率达35%,毕业生多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、四川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,其中不少学生选择与能源外交、国际能源贸易相关的研究方向。就业领域广泛,已为石油工业、教育、外事、外贸等行业培养3000余名高级涉外人才,毕业生的足迹遍布国内外的能源企业与相关机构。
西南石油大学“外语+能源”的培养模式,依托学校能源领域积累与外语学科基础,形成了清晰的实施路径。专业设置、课程安排、实践资源与就业方向相互呼应,既强化语言技能,又融入能源相关知识,让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得到具体呈现。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,已通过学生的深造去向与就业分布得到体现。
发布于:安徽省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